TOB行业头条 | BI的落寞,低代码会重演一遍吗

伙伴云伙伴云
3分钟阅读
2022-07-01
分享
微信扫码查看分享

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间开始,有可能是2020年5月,亦可能是2020年12月,低代码/零代码成为了中国ToB行业的流行词,且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平台也逐渐成为市场议论的焦点,行业内对低代码有了更多期待,低代码热名副其实…… 

同时,这个热潮到来,也吸引了众多第三方机构以及媒体的关注,据「ToB行业头条」回忆,从2021年初开始,艾媒、T研究、亿欧研究院以及无数的媒体都纷纷发布有关低代码内容的文献,涉及范围包括常识普及、市场分析、技术趋势等等。 

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全球权威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首份《中国低代码应用平台竞争格局》 报告。 

报告中,Gartner针对几个不同维度细分出4 种厂商类型,分别是:公有云的云服务厂商、面向专职开发者的低代码厂商(LCAP)、面向全民开发者的零代码厂商(CADP)以及聚焦SaaS的企业应用开发厂商。 

同时Gartner预测:从2021年到2026年,低代码厂商LCAP在中国的市场收入将以25.4%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 

与国内低代码行业蓬勃发展不同的是,曾经也在国内爆火的BI赛道,现在却异常落寞。 

其中大厂BI产品纷纷隐而不谈,独立BI厂商大部分也以被收购、退出市场以及抱团取暖而收尾。 

只是,低代码同样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一种帮助企业解决一定数字化建设的产品设计理念,从狭隘的定位上,与BI有着类似之处,这也不由的让「ToB行业头条」担心未来中国低代码赛道,是否也会重现今日BI赛道式结局? 

带着这样的疑问,「ToB行业头条」分别向伙伴云、纷享销客、销售易三家都涉及低代码相关业务的ToB厂商咨询,并从他们的回应中,得到了清晰解读。 

*以下是部分采访内容: 

【ToB行业头条】近两年低代码赛道发展迅速,相关厂商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不过将低代码单独作为一个主营业务发展,它是否具备长远的发展空间呢? 

【纷享销客PaaS平台负责人 吴健鹏】: 

低代码作为主营业务发展有没有发展空间,一方面看市场,二是看公司的定位。 

公司定位的不同决定发展空间的大小,就像场景应用型公司和工具型的公司,都有它们各自的生存空间。 

对于一些小而美的应用场景,很多时候企业是不需要那么重的技术手段进行搭建,可以通过通用的低代码平台来支撑例如表单、满意调查、投票系统等简单的应用场景。 

这种需求未来会随着终端用户能力的深度数字化以后越来越充沛,它的价值能量也会极其充分的爆发出来。 

因此,将低代码单独作为一个主营业务发展,它具备长远的发展前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发展前景是有瓶颈的,且相对明显。毕竟受限于服务能力边界问题,低代码的发展空间有着明显的天花板,它无法替代当下社会的中、高级开发工作需求。 

【销售易aPaaS产品总监 马戈】: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抛开需求方的业务价值,谈低代码应用开发工具或者平台的发展是不成立的。 

任何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对客户实现价值交付、价值创造,那么这个产品就没有未来。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也是如此。 

当下来看,市场目前对低代码的接受程度在逐渐且加速提高,也认可它能带来很好的价值交付、价值创造。 

但同样,随着企业对于低代码服务的能力边界形成更加清晰认知,明白它能够创造的价值边界,采购也变得理性。 

当然,随着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持续演进,其能够创造的价值边界会持续扩大,这是一个动态扩大的过程。 

这也造就了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少数以低代码为主营的厂商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但这些厂商的发展曲线相对比较平稳,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不多,并且其未来加速发展的逻辑并不是很清晰。 

【伙伴云CCO 孙传江】: 

低代码赛道是个辛苦活,面向的是众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长尾需求,认真解决客户的需求,对每一个低代码厂商来说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低代码的市场接受度在快速提升。尤其是日后80 后、90后这样一批数字化原住民走向管理岗的时候,他们受到之前的移动互联网化、智能化影响,对于低代码技术的接受度,使用度会进一步提高。 

彼时,低代码会融入当下各个业务场景、各个场景之中,市场前景会被彻底释放。我们也是很早考虑到这样的发展形势,因此早期在市场对低代码没有什么认知的时候,就敢积极进入这一赛道。 

当然,任何事物、产品的发展都会陷入瓶颈,专业的、需要核心技术的开发,这是低代码技术无法替代的,瓶颈也就出现了。 

同时,低代码技术虽然已经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开发门槛,但在现实状态下,还有人难上手,不愿意用,就像在我们看来,微软的电脑系统已经足够简单了,但当下还有大量人用不好。 

【ToB行业头条】有人说,低代码一种辅助性工具,需要配合业务工具使用,否则毫无价值。对此您如何看待? 

【纷享销客PaaS平台负责人 吴健鹏】: 

低代码不配合业务工具使用就毫无价值,这个说法太过绝对。有些低代码平台本身就有自己小的场景和领域,这就确保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独立价值空间。 

具体来说,不具备业务属性独立的低代码平台,它算是一种辅助。 

企业内的核心业务系统,比如HR系统、ERP系统、CRM系统,这三大业务系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低代码能力,基于三大系统之上,如果还需要采用独立的低代码平台,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三大平台之外的一种辅助,需要配套使用。 

不过,围绕HR系统、ERP系统、CRM系统三大业务平台之外,直接对接整体业务需求的低代码,不能算是辅助,应该说是对它现有业务逻辑的扩展跟加强。 

因为低代码能力,不仅能构建新的业务,而且也可以实现对老业务地支撑跟扩展。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区分来看。低代码指的是已有系统的低代码能力,还指的独立的低代码平台,配合业务工具,是指业务场景还是指单独的业务平台,不同前置条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销售易aPaaS产品总监 马戈】: 

我们这里谈到的对于低代码(这里特指LCAP/CADP)的价值主要是指“使用者或客户”这个角度来看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低代码的关键使用者或者客户都有哪些: 

买家:在这里更多是指企业、社会组织机构,政府等。 

使用者:业务应用开发者,使用LCAP/CADP做业务应用开发和交付的人员,这里统称为“业务应用开发者”。 

内部用户企业、组织机构或者政府内部业务应用使用者。 

外部用户可以是企业的各类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企业的终端用户,在这里不做细分,统称为“企业外部用户”。 

从客户角度而言,购买低代码平台是为了构建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的业务应用,当然对于庞大而复杂业务需求的支撑可能需要多个业务应用共同协作来完成。 

从开发者角度而言,通过低代码平台可以高效完成企业或组织内的业务应用开发和交付。 

对使用者而言,通过低代码交付的业务应用完成自己的业务活动。 

从“使用者或客户”这个视角来看,低代码平台本身的价值是“创造能够支撑并推动业务发展、实现业务价值的业务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衡量低代码平台的价值,则其价值是交付的业务应用的价值+节省的成本。 

另外,从数字化建设这个角度来看,低代码平台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因为低代码平台既可以是数字化建设中的“业务数字化”的关键环节,也可以是数字业务化成果的最终应用端之一。 

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低代码作为数字化建设中的“业务数字化”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它构建的业务系统才能最大化体现价值。但当作为数字业务化成果的最终应用端之一时,自身独具价值。 

【伙伴云CCO 孙传江】: 

低代码的竞争在解决方案层面,企业的需求多种多样,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软件、一个服务主体就能覆盖的。综合性质的解决方案需要整合多方资源。 

从客户视角来看从来都不关心我们是谁谁谁。客户最关心的是谁能解决我的问题,所以厂商与厂商间、与平台方间,大家始终处于竞合关系,谁愿意主动多去整合多方,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谁就主要负责站在客户面前。 

因此当客户需要一套整体“业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低代码平台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辅助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 

不过聚焦于某一特殊的抽象业务场景,客户需要低代码平台的抽象服务能力,作为独立一个业务场景数字化终端时,自身依然是一个单独的业务系统了,具备独立使用价值。所以说,从商业模式上来说,低代码厂商可以独立存在。 

【ToB行业头条】前段时间,GrowingIO与奇点云进行合并重组,引发了中国市场最终不会有独立的BI厂商的讨论,那么放在低代码赛道上,低代码市场是否也会走向没有独立低代码厂商的市场格局? 

【纷享销客PaaS平台负责人 吴健鹏】: 

会不会走向没有独立的低代码厂商市场格局,要从厂商的发展路径和竞合关系来看。 

站在纷享销客的角度上,我们聚焦SaaS,我们的服务逻辑跟重心会分成两方面: 

首先,优先服务我们的标准产品 CRM,这是我们服务的重中之重。 

其次,基于CRMPaaS平台之上,构建代码、配置能力等后续的服务,围绕行业、产品标准化,以及PaaS这三个方向发展。 

相对来讲,对于面向专职开发者的低代码厂商(LCAP),或者是公有云的云服务厂商,更多强调平台的可配置性,强调纯可视化配置、低代码开发的部分,有一定的差异化。 

像纷享销客是以CRM为核心产品的SaaS厂商,旗下的PaaS平台会具备低代码能力。而一些低代码厂商也会搭建支撑CRM场景的模板或者应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但与此同时,两者面向的客户群体,体量不同。对于不同的业务平台,例如HR系统与CRM系统就是合作关系,包括一些早期的表单型的企业开始转型做NPS客户满意度调研系统,不同的平台与系统会有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与定位,在一个对于企业的解决方案或者场景下,互相之间则存在合作关系。 

而一旦存在合作关系,就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态,必然会给独立代码厂商市场生存空间。 

当然,如果低代码厂商与我们的关系只剩下竞争,是可能出现没有独立的低代码厂商市场格局,不过这是处于一种极端前置环境下的局面,现实又很难走到极端。 

【销售易aPaaS产品总监 马戈】: 

独立低代码厂商、公有云的云服务厂商及聚焦SaaS的企业应用开发商的低代码平台,三者在业务服务逻辑、服务重心上各有差异: 

独立低代码厂商,由于其自身无标准业务应用产品,所以其业务服务方式主要以项目交付为主,交付方式主要有自有团队交付、ISV交付。 

云计算服务商的低代码平台主要定位是:聚焦于自身云生态,通过提供通用类型的低代码平台以在其大生态内建设“业务应用小生态”,从而生态中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业务闭环能力。 

对于聚焦SaaS的企业应用开发商低代码平台:其主要定位是为企业内各类SaaS产品提供一套高效的开发、交付、运维和运营平台,加速其SaaS产品的孵化和演进。 

并为其SaaS产品提供面向客户的灵活的扩展开发能力,满足基于其标品能力之上的个性化需求定制。 

其次,聚焦SaaS的企业应用开发商的低代码平台,是为了提供相对完整的业务应用构建能力以支持客户从0到1构建业务应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诉求。 

而由于服务重心的不同,使得三者之间相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使得现阶段不存在没有独立的低代码厂商市场格局。 

不过,虽然三者在现阶段是合作为主,但是竞争局面在未来是客观存在的,这也留下了进一步挑战独立低代码厂商市场空间的可能。 

例如,独立低代码厂商VS云计算服务商低代码的平台,由于二者的价值点在于提供“开发和交付业务应用”,所以其在云计算上的客户群体的重合度较高。 

云计算服务商低代码的平台如果要想要完全独占这部分市场,对于独立低代码厂商生存会带来巨大冲击。 

而SaaS企业应用厂商的低代码本身就可以开发和交付各类业务应用,但是其发展重心还是为自身SaaS产品服务,对于跨领域、跨赛道的业务应用并不是其聚焦范围。 

所以短期内不会有太多的竞争情况,但是如果日后二者向对方的聚焦领域渗透,会形成直接的且较大的竞争,对于独立低代码厂商生存也会带来巨大冲击。 

总结来说,如果三者各守边界,克制自身向对方聚焦领域渗透,不寻求在同一领域一家独大局面,独立低代码厂商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市场空间。 

反之,亦有可能会对独立低代码厂商的市场空间形成巨大挑战,但是由于中国的数字化建设市场空间足够大,独立低代码厂商总能找到一些细分市场及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来突围。 

【伙伴云CCO 孙传江】: 

之前有段时间 “巨头吞噬一切”这个理论很火,搞得市场上人人自危,但确实从竞争市场角度来说,难免最后不会走向没有独立的低代码厂商市场格局。 

毕竟低代码平台、SaaS厂商以及公有云的云服务厂商在这片市场上的竞合关系,属于一种实时变化的状态。 

例如,我刚才提到在企业客户需要搭建整体“业务数字化”过程中,无论是SaaS厂商,还是身为数字化底座的云厂商,他们自身的低代码平台、PaaS层技术同样也能做“辅助”角色,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与这两类厂商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存在前期还是合作,后期把我们踢出局的风险。 

至于,某一特殊的抽象业务场景,客户需要低代码平台的抽象服务能力,云厂商的低代码同样能做到,只不过服务这类需求会很累,不仅投入的精力、财力很大,产出效果也存疑。但这不能说明未来某一天,云厂商不会做这种可能费力不讨好的事。 

因此,即便是站在某一场景数字化终端这个角色上,低代码厂商同样不具备绝对的不可替代性。 

由于低代码平台能解决的业务场景,低代码厂商皆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放在极端竞争为前提下,确实会有可能走向没有独立低代码厂商的市场格局。 

不过,目前的国内ToB市场还处于高速起步阶段,旋律还是以合作为主,非同赛道竞争几近于无。且当下无论是SaaS厂商还是云厂商都在有意明确自身的服务边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市场局面,没有独立低代码厂商市场格局的情况出现概率极低。 

总结 

低代码相比与BI,核心差异在于低代码能形成一个业务领域、业务场景的数字化系统“终端”,自身具备辅助之外的输出身份,在不考虑极端竞争环境下,有足够独立成长空间,以及足够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上演BI市场落寞的可能性虽有,却极低。 

同时,自2019年起,国内ToB市场已经确认了合作为主,生态共赢的根本基调,让独立低代码厂商大大提升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让市场没有独立低代码厂商生存的可能性,在短期内降到最低,甚至几近于无。 

立即开启零代码之旅
免费使用